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

現代科學技術體系(一)---學問區分及宗教科學不衝突

人的心性能量進化階段可分為初階、進階、高階、終極四個進化過程。十大類型之一為「不知不覺,後知先覺,先知後覺,先知先覺」,人的許多爭執起因於對事物認知不同,而爭執內容隨著年齡、學經以及前述進化過程等增進有所調整。不為考試博覽群書最愉悅,尤其會見400~500(數百)年前哲學家、科學家,如牛頓孤獨‧‧‧,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花了十餘年時間‧‧‧等不免會心一笑(十餘年孤獨閱讀就算不了甚麼)。
~歷史、美術、音樂等是現代與古代不斷的對話~
~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環境生態、文明等發展影響相互影關係~
~哲學、神學、宗教、歷史、文化、科學文明等關聯複雜的研習不是學校 (求資格拿文品)的學習,不過是文章的標點符號。以上各領域都各有其學術、知識、常識不同層級。大學學業完成(但單一學系所知極為有限有待進入社會大學深造增補學經)即服務公營事業機構,退休已近九年,雖是終身學習跨領域學識,因受限過去是學理工與時間不足(雖然每日閱聽8-12小時)等因素無法深讀,如今回想起來求學過程中(初中或高中)如有人教我「學問的區別,乃基於抽象的等級(Degrees of abstraction),以及學問所研究的形式對象(being as being)」就會少一項遺憾與縮短學習時程。現僅就大綱(大綱中的大綱)摘要於後:
(以下摘自台灣商務印書館曾仰如著《宗教哲學》)
科學與宗教性質不同,但並不衝突,且相輔相成。
科學進步乃一日千里,科學上許多舊觀念,已被新的發現所取代,甚至被推翻。我國兩位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李政道和楊政寧博士。在研究對稱原理中左右對稱問題時,不是也有過新發現?(基本粒子強作用會顯示對稱而弱作用顯示非對稱)所以任何科學的發現均非蓋棺定論。
既然科學起了革命性的變化,所以有人也提倡宗教與哲學也隨之而變,他們的口是:「新的科學觀產生了新的宇宙觀;新的宇宙觀要求新的宗教觀。」懷德海博士即是此主張的提倡者。以上的意見值得商議的,因為學問的區別,乃基於抽象的等級(Degrees of abstraction),以及學問所研究的形式對象(being as being)。
抽象的等級有三種:
第一種抽象等級屬於自然科學:理智在接觸事物時,可以只注意可感覺的事物,及可實驗的特性。
第二種抽象等級屬於數學:理智在考慮事物時,可以忽略可感覺和實驗部分,而只注意量、數目和伸張性的。
第三種抽象等級屬於哲學尤其形上學:最後,理智在研究事物時,連數量都不加以考慮,而注意物的最抽象部分──存有(being as being)。
易言之,因為抽象等級的不同,有三種不同性質的學問:自然科學,數學,哲學(形上學)。抽象等級的高低,決定學問的高低,決定學問的等級,因為抽象等級越高,其對象也就越普遍,越廣泛,越超越,越抽象。一切學問以物或存有(being)為研究的對象,但每種學問以物或存有的觀念上,加上某些特點,否則彼此間就不分了。
學問的一般性區分,以抽象的等級為基礎外,學問的特殊區分,尚以所研究的形式對象做決定。所謂形式對象是研究質料對象(material object),所採取的特殊觀點。換句話,一門學問的質料對象,是該學問所研究的對象或範圍,可以是許多學問所共同的。每門學問可以不同的特殊觀點,去研究此共同對象,這種特殊觀點即是學問的形式對象。它是使一門學問與其他不同的決定因素。譬如心理學、醫學、生理學、社會學等以人為共同研究對象,此即為所謂的質料對象。但心理學研究人的「心理」為出發點,生理學為人的「生理」、社會學為「社會性」及「人與社會關係」、醫學以人的「身體的結構」為出發點,即是形式對象,上述不同形式對象,它們鼠屬於不同性質的學問。
不同的學問所用的方法也應是不同的,一種學問所用的方法並不適合其他學問,因為部份不能指揮全體,屬下不能指揮主管。研究物質的學問的試驗法,不能適於研究非物質的學問,科學家研究氧氣方法與倫理學研究勇敢、正義、公理、仁愛等道德的方法截然不同。自然科學的定律,也無法適於宗教,科學的新發現不影響宗教更不推翻宗教。宗教是形上學非科學方法是推理而非經驗或試驗。除非科學假設違反宗教的真理或有些宗教含有迷信成份(宗教裡可以有迷信,但不是宗教所談都是迷信)。科學與宗教分別屬於兩門不同性質的學問,其抽象等級、其對象方法均不同,原則上沒有衝突的可能。
每部學問有自己的研究範圍、討論對象和方法,在自己範圍內是有效的,但不能越俎代庖,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。它所到之處是好的,但不是處處都是好的。
最成功的科學家,可能是最差勁的神學家;最出名的藝術家,也可能是最壞的醫學家,反之亦然。是以,若以科學上的新結論應用到宗教上來,不但犯了越俎代庖的毛病,且為產生可悲的後果。新科學觀只能改變舊科學觀,科學的發現只是推翻陳舊的科學論點,並不能改變或影響哲學或宗教。因為哲學和宗教的原理原則,並不建立於舊科學上,即所謂風馬牛不相及。也因此,它們不跟著舊科學一起被推翻或被建立。
形上學所講同一律、矛盾律、因果律和存有的特性:真善美等萬古常存,放諸四海皆準,證諸百世而不惑;恆古今而不變,歷萬劫而常新,與科學結構無關,自然科學不是哲學的基礎,而是其原則的應用。有時因着歸納的不佳,推理欠妥,在應用時可能會犯錯,而引出錯誤的結論,但不能因而結論說哲學的原理錯了,因此需要新哲學。
把一種學問,尤其是屬於低層次學問,作為所有其他學問的規則尺寸指導或代言者是一種嚴重的罪。而這種罪行卻層出不窮,而今又變本加厲極為普遍,所以才產生無數嚴重的錯誤。茲舉例如下:
(1) 孔德以社會學觀點解釋宗教。
(2) 達爾文以生物學進化論說明宗教的起源和上帝的存在。
(3) 馬克斯以經濟決定論構成社會與歷史現象。

總而言之,科學家關心發展各種科技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準,以減少人類身體方面痛苦,以延長人的壽命,‧‧‧‧然而(1)科學只能使人的物質生活富裕,(2)卻無法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實,(3) 無法提高人的道徳意識。一旦人忙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與舒適,就是無暇顧及精神生活,二者之間形成明顯的對比:物質生活越充足,精神生活就越空虛,道徳意志就越低落。這種不平衡現象正是人類目前所面臨的極大的危機,‧‧‧早在四十年前麥克阿瑟將軍對此危機就提出警告:「‧‧‧目前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精神方面的問題,牽涉到精神的重整與人性的改良,這種重整與改良必須與過去二千年來,吾人在科學、在藝術、在文學,以及在物質與文化方面的無比進步並駕齊驅,無人若要拯救肉體就必須先拯救我們的精神 (靈魂)」(將軍於一九四九年九月二日在「密蘇里」軍艦上接受日本投降所說的話)。

沒有留言: